您现在的位置: 柳州市铁二中学 >> 教学科研 >> 科研论文 >> 正文
校园文学与小说鉴赏的互救
作者:范汝楷 来源: 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0/2/1 17:02:03 点击数:8443

 

   

摘要:小说是文学的一个重要类型,校园文学是整个文学的一个小分支,此二者相互为补,关系紧密相连。校园文学的发展很大程度得归因与小说的研究探讨和创作,一个学校的小说鉴赏水平则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校园文学教学水平,甚至影响到整个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和声誉。如何有效地提高小说鉴赏水平,是当前教学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校园文学  小说  鉴赏方法

 

在一个趋向视觉文化的后现代社会中,似乎一切都被数码之潮边缘化了,文学也没有逃脱被边缘化的厄运,尤其是校园文学,它似乎被严严实实地压在视觉文化的地表里。文学的边缘化,校园文学的萎缩化导致了整个语文教学,甚至文学批评、研究和鉴赏的娱乐化和庸俗化,真正有力度水平的文学批评、研究和鉴赏几乎无处寻觅,文学成了一种悲哀。教育也深受其害,变成了赤裸裸的工具。

教育作为与人生、人的生活、人的价值生命相关联的重要实践领域,其原生性目的应该是关注人生、关注人的生活。然而,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疏远了人的实际生活,忘记了学生自主思考、规划人生的需要,忘却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

校园文学的边缘、萎缩和教育的忘却,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新一轮课改的关注和思考,此次课改设置了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递进层次结构,就科目来说,语文属于语言和文学学习领域,包含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模块,其中必修课程模块包含了“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此次课改把语文从过去尴尬的地位提升到语言与文学学习领域范畴,足见新课改的力度之大、广度之深。语文定位的提升,必然要求我们的文学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也应该相应地提高。

 

一、校园文学与小说的关系

小说是文学的一个重要类型,校园文学是整个文学的一个小分支,此二者相互为补,关系紧密相连。说到小说鉴赏水平,我们首先得明白一个问题:什么是文学?如果我们连什么是文学这个问题都还没有弄清楚,遑论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文学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之分。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什么是折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是对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的难以确切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概括。例如,诸子散文、史传文学、现代杂文、纪实文学或某些风格化的政论文,它们即可能被归入广义文学类,有时也不无道理地被归入狭义文学类

此三种文学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的,广义文学是从文化角度来定义作品的,狭义文学是从审美角度来定义作品的,而折中义文学是从惯例角度来定义作品的。我们都知道,文学具有一定的功能、疗效和形态,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学?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校园文学的发展很大程度得归因与小说的研究探讨和创作,因为,我们的课文教学作文分析和写作,这些都包含了小说鉴赏的成分。一个人的小说鉴赏水平可以代表一个人的文学修养、气质和能力,一所学校的小说鉴赏水平则直接关系到校园文学教学研究水平,甚至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教师是校园文学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载体,是一座桥梁,如果桥梁不具备承载的能力,学生能顺利到达文学的彼岸?提高教师的小说鉴赏水平有利于更好地向学生传达出文学的审美性和艺术性;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通过小说的功能和疗效,提高鉴赏水平,有利于化解人内心世界的悖论,疗解心灵的创伤和灵魂的痛苦。提高校园文学鉴赏水平,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学研究,为校园文学的创造和写作提供一条可借鉴的创作之路。教师的小说鉴赏水平,是制约教师专业化和校园文学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阻碍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主要障碍,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小说鉴赏水平,是当前语文教学和校园文学的一大难题。校园文学和小说鉴赏互为唇齿,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二、当下教育的小说鉴赏水平及现状

前面我们提到,文学是一种审美的艺术,因此,鉴赏小说的眼睛也应该是审美的,它应该是一种艺术的视觉。但在具体的校园文学研讨上,我们实施的是审美教学吗?相反,在小说鉴赏教学中,我们相当“自觉”地引入一种道德教学和政治(革命)的阶级鉴赏方式,用政治、革命和道德的模式去分析鉴赏小说等校园文学,能触及到小说的本质吗?能体会到校园文学带给我们的美的视觉和感受吗?能体验到文学审美性带给我们的震撼力和审美愉悦吗?

《药》为例,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它看成是鲁迅对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的批判,对夏瑜及其革命方式的批判,对其中那些麻木愚昧的看客们的批判,以夏瑜的死,革命的失败来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如果说,对看客及其心态的批判体现了鲁迅先生初衷的话,那么,对作为革命者的夏瑜的描写和评判是否真的符合鲁迅先生的本意?把夏瑜定位在革命者的位置上,把阿义等人定位在封建势力的代表上,是一种典型的阶级二元论模式,这种模式的运用无异于把文学作品的《药》转化成一种政治革命的文献,这种转化是否符合鲁迅的小说观?是否符合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在当今现实中,革命暴力已成为一个有待反思的问题,况且我们也根本不可能成为一名革命者,甚至连可能性都谈不上。

鲁迅不是革命家吗?从革命的角度来理解鲁迅不是从鲁迅自身的角度来理解鲁迅吗?这有什么不对?不错,鲁迅是一位革命家(一般教辅资料上都是这样介绍鲁迅的),但我们可以追问一下,鲁迅参加过什么样的革命行动?(鲁迅在日本求学时,曾参加过革命组织,是专门暗杀清廷大员的行动组成员,但鲁迅很少谈及此事,甚至还回避这一段经历,至少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没有提及此事),有过专门的革命思想著作和文章吗?有些人干了一辈子的革命,写了一生的革命报告文章,至多就是一个革命者的称谓,远远不够革命家的格。鲁迅怎么就这么容易,轻而易举就成为革命家了?鲁迅是神吗?不,鲁迅是一个从绍兴走出来的士子。从古至今,士子有强烈的入世倾向,与政治,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这不等于士子就是政治家和革命家。革命家这顶帽子是毛泽东同志馈赠给鲁迅的,毛主席为什么这么慷慨施舍革命的称号?毛主席这样称赞鲁迅是有用意的。毛泽东是一个崇尚革命、懂得如何争取知识分子、利用知识分子的政治伟人,而鲁迅是一个反传统、反专制的文化激进主义者,一个政治伟人,一个文化领袖,两者何干?况且他们也从未谋面。但为什么毛主席怎么这么看得起鲁迅了?高瞻远瞩的毛主席看到了鲁迅的领袖身份和社会威望,如果能把鲁迅拉入自己的战线,一方面可以增加了自己的话语权威,另一方面又可以给自己的死敌蒋委员长有力一击。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但是,如果鲁迅死而复生,鲁迅会接受毛主席授予的革命家荣誉称号吗?生前,鲁迅为什么要主动退出共产党创办的创造社?为什么要与共产党文人大大口水战?为什么不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去延安拜会革命政治领袖?为什么要半开玩笑地对自己的共产党学生说,等你们革命胜利了,我就去当环卫工人扫大街?这不奇怪吗?

既然说到小说,我们就不能不谈及西方小说,尤其是西方现当代小说。相对于中国文学而言,西方文学是“拿来主义”的结果,是一种舶来品。西方文学是西方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但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误读了西方文学,尤其是在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宗教情怀方面。

《变形记》为例,我们就存在两大方面的误区:一方面是对卡夫卡的误区。我们在介绍卡夫卡生平时,比较热衷于他的婚约问题,但无意中却把卡夫卡变成了一个玩弄女性、与感情捉迷藏的花花公子,忽略了卡夫卡的婚姻、写作、绝望与自救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对文中的人物和主旨把握不够完善。在《变形记》中,我们只是一厢情愿地关注异化的主题,而对格里高尔的返回罪恶深渊及其献身精神视而不见。即使是谈及“异化”,我们也对异化的来源、背景、内涵和外延缺乏必要的理解,更不能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异化”通过身边的具体事例来消化。我们对西方文学的误区和误读,主要源于我们欠缺一种西方文化素养和宗教神学情愫。

 

三、提高小说鉴赏水平的思路及途径

为推进校园文学的深入发展,促进校园文学的繁荣,针对当下校园的小说鉴赏水平的现状,笔者根据校园文学中的小说及部分课外文章,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对小说的理解,总结出几条不成文的、稚嫩又普通的经验,以便与各位同仁商榷。

1.摸清作者的创作目的和哲学基础

就鲁迅而言,鲁迅的一生是启蒙的一生,同时,又是怀疑启蒙的一生,鲁迅一直对启蒙如何可能这样一个康德式的问题心存犹豫,呐喊又彷徨、满怀憧憬又弥漫幻灭、充满希望又倍感绝望,这种悖论式的存在方式注定了人存在的悲剧,鲁迅先生本人也对悲剧比较深刻的认识,这就注定了鲁迅与悲剧有不解之缘。以《药》为例,就本人来看,夏瑜不仅是一个悲剧人物,更是一个悲剧英雄,而不是一个悲剧革命者。笔者之所以把夏瑜看成是一个悲剧英雄,是因为,英雄属于文学范畴,具有的审美性,而革命者则属于政治范畴,是一种意识形态。毕竟,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就我们的境遇来说,今天,我们不可能成为一名革命者,但我们却有机会成为一名英雄,从这一层面来说,笔者的出发点并没有让小说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就作品而言,鲁迅的革命者题材的小说远不止一篇,但称得上英雄小说的,只有《药》等少数几篇文章,而且《药》还是悲剧篇,其价值无法估量。

(鲁迅的小说本是小说中的上品,但现在却成了校园文学的藩篱,理由是校园文学的鉴赏力度远远不及鲁迅小说的高度,甚至连接近都谈不上,以至于有人叫嚣让鲁迅离开校园。如果校园文学不磨砺它鉴赏的锋度,鲁迅可能会真的离校出走,甚至连沈从文这个刚刚进校没有多久的“凤凰人”都要转学。)

一说到夏瑜的英雄身份,大家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但这也不足为怪,因为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来解读课本的,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不一定就是唯一的阅读模式,它也有自身的不足和局限。并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革命者(其实,我们对“革命”的本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但每个人都有一个英雄梦想,在内心都有一根英雄情结的心弦。既然夏瑜是一个悲剧英雄,那么,夏瑜是属于什么类型的悲剧英雄?悲剧英雄又有哪几种类型呢?这是我在校园文学课上给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讨论和交流,我们得出了如下类型悲剧:

Ⅰ、破落式的英雄悲剧

这种英雄通常是身份显贵或富甲一方,但由于遭遇变故或自身的失误,最后沦落了,成为一个任人宰割的对象,有一种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感觉。这类形象莫过于《水浒传》中的杨志,作为杨家将的嫡系儿孙,遥想当年祖父杨令公,统帅三军,金戈铁马,戎马一生,气吞万里如虎,敌人闻风丧胆,何等威风气派,大宋王朝对杨家也厚爱有嘉,规定凡从杨家正大门经过的文武百官,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何等王者之气。没想到,只过了三代,杨家的地位一落千丈,身掮国恨家仇的杨志一身本领无处施展,只能凭借祖上的功绩混得一官半职,当了一个小小的刺史。即使是这样,英雄也无用武之地,他只能去做一些建筑监工之类的工作,负责从江南太湖运送石头去修建供赵家娱乐的皇家园林。祸不单行,杨志意外遇险,太湖石沉入河中,延误工期,被高逑打入大牢,若不是朋友暗中找关系贿赂,十个杨志也不够杀。出狱后,杨志已无分文,为了付酒店的房钱,不得不被迫流浪街头以卖祖传的宝刀来还债。这宝刀是当年杨令公沙场上横扫千军如卷席的随身之物,现在传到杨志的手上,它既有暗示又具讽刺。杨志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祖父一样用此宝刀杀敌报国,重整杨家声望,不幸的是,杨志此刻为了生计,不惜贱卖祖传之物。正如君子身上一定要佩饰物一样,英雄手中也应有一件与自己相匹配的兵器,一个英雄若身边没有兵器,他还算英雄吗?至少他的英雄形象会大大折扣。如果林冲没有他的林家枪,李奎没有他的那两板斧,他们能对得起“东京禁军八十万枪棒教头”和“黑旋风”的称号吗?杨志卖刀,破落之至,这不仅是杨志的破落,更折射出了杨家的破败。更出人意料的是,在卖刀的过程中,作为三代将门之后的杨志居然遭到街头泼皮无赖的戏弄,破落之极,悲哀之极。

Ⅱ、悲壮式的英雄悲剧

这类悲剧英雄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实现理想或拯救他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不是对手的对手,但仍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有一种悲壮感。这一典型形象非《天龙八部》中的萧峰莫属。萧峰从小受的是北宋年间以儒家为主的汉人文化教育,这使他确立了一套“正统”的道德规范:讲究“夷夏之辨”,忠于华夏民族,孝敬父母师长,对弱小者仁爱,处事正直公平,反对滥杀无辜,但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想当年,身为天下武林第一大帮的丐帮帮主,萧峰义薄云天,以天下为己任,深明大义,名震天下,一呼百应,万众敬仰,何等英雄。一朝不慎,遭小人陷害,附加华夷之辩,堂堂丐帮帮主一夜之间竟成为人人得而逐之追杀的契丹狗。为此,萧峰不得不乔装扮行,东躲西藏。与杨志的破落相比,萧峰有过之而无不及。为查明自己的身世和事实的真相,萧峰夜探少林寺,无意之中失手把阿朱姑娘打成重伤,性命垂危。之前,萧峰一直是以天地英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遇到心地善良,善解人意的阿朱之后,阿朱解放了萧峰的英雄形象,使之成为了一个情人形象,在这个情人形象中,萧峰也表现出了一个情人应有的柔情似水的一面。为救治阿朱姑娘,萧峰全然不顾自身险境,四处求医访药。在客栈中,萧峰偶然得到一个惊天阴谋:丐帮、少林等天下各派各路武林人士齐聚聚贤庄密谋铲除萧峰这狗贼,其中还包括萧峰苦心寻找的薛神医。去还是不去?去,萧峰无异于自投罗网,等于去送死;不去,阿朱躺在病床伤,正在等死。这是一个英雄的选择,也是一个情人的选择。英雄是无畏惧于天地的,情人是义无返顾的,萧峰带着奄奄一息的阿朱独闯武林大会聚贤庄,恳求薛神医医治阿朱,同时希望武林同仁不要殃及无辜。言下之意,我萧峰也是无辜的,你们不要赶尽杀绝。一番宣词以后,武林人士仍不依不绕,继而群起而攻之,萧峰不得已以自保,力战群雄,惊天地,动人心。在这里,金庸通过萧峰的经历和诉说,不仅控诉了华夏民族对异族的绞杀,而且向传统的儒家思想提出质疑:夷夏之分真的就等于区分了正和邪、善和恶、敌和友吗?汉人一定得站在汉族一边,契丹人一定就得忠于契丹吗?这种“夷夏之辨”的观念合理吗?

Ⅲ、悲剧式的英雄悲剧

除上面的两种类型之外,还用另一种英雄悲剧,即最大的悲剧:自己为之终生奋斗的组织或理念到头来却成为了自己的刽子手。英雄死于自己人之手,这类英雄形象不胜枚举。上文中的萧峰也属于这一类英雄形象,只是萧峰使命中的悲壮感盖过了他的破落和悲剧。萧峰一生为国为民,为丐帮的团结稳定,为减少江湖的腥风血雨而殚精竭虑,西阻西夏,北堵契丹,大宋王朝及江湖派别不仅对他没有任何册封和敬仰,反而要让他死无葬身之地(萧峰最后不得不在“夷夏”中尴尬走向自杀)。《药》中的夏瑜也一样。夏瑜本来是为天下之民争取说话的权利而投入革命的,纵然是死,他都没有一丝恐惧,而且是死的其所,死的有价值,但令夏瑜万万没有想到是,他们这些革命党个个以天下为己任,为民争取说话的权利,抛头颅,洒热血,到头来却被那群看客们说成是乱党,死不足惜,而且死有余辜。夏瑜的理性价值一下子跌入了深渊,被麻木愚昧的大众购销了。

夏瑜革命本来是想做一回英雄,掀起一场启蒙运动来唤醒民众,使民众受到理性光辉的照耀,没想到却成了民众眼中的异端,民众的精神戕杀比保守党的肉身残杀更让夏瑜心寒。夏瑜的启蒙刚刚开始便被斩首,夏瑜的死无异于宣告启蒙的夭折。启蒙再次回到了鲁迅的起点:启蒙如何可能?

通过校园文学小说课上的分析鉴赏,我们再次回到了《药》,回到了鲁迅,回到了鲁迅的灵魂深处,我们在这里感受到了鲁迅的呐喊、傍徨、希望、绝望、冷峻、痛苦、孤独和深刻。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文艺思潮

社会背景和文艺思潮,是文学的底板,为文学创作提供养料,人生活于一定的社会时间和空间中,不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和精神痕迹。在《变形记》中,卡夫卡巧妙地把“异化”、“荒诞”、“绝望”、“悖论”等哲学问题和“救赎”“受难”等神学问题引入文学领域,将哲学和神学提炼为文学的精髓,完美地实现了三位合一,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风格”,这是卡夫卡的天才之处,也是其作品魅力之所在。但如果我们不了解卡夫卡创作《变形记》的社会背景和当时的表现主义运动思潮,我们如何理解格里高尔一早醒来发觉自己变成了一只甲壳虫?这不很怪诞吗?如果我们不了解表现主义的创作风格和方法,我们如何理解《变形记》带给我们的荒诞、孤独?如果我们不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和文艺思潮,我们如何理解“异化”、“救赎”、“受难”的要旨?又如何理解格里高尔的所作所为?用中国的伦理观来解释格里高尔的动机,合理吗?只有我们深入了解了表现主义的风格和当时的哲学文艺思潮,我们才会惊呼《变形记》的伟大,才会感叹卡夫卡对世界文坛的贡献,也只有掌握这样相关的背景知识,我们才能更深刻把握文学艺术水平的内涵和主旨,从而才能提高小说鉴赏的智性水平。

3.借助古典经典原著,重返文学审美之路

仅靠摸清作者的小说创作目的和哲学基础,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文艺思潮,就一定能提高小说鉴赏水平?问题恐怕不会这样简单。作者的创作动机一般都有一个前后变化的过程,哲学思潮也有一个转向的问题,前期创作目的不一定适合后期文学作品。至于社会背景和文艺思潮就不要说,从马克思主义文论到精神分析文论、从结构主义文论到解构主义文论、从形式主义文论到殖民主义文论,再到女权主义文论等等,每一种文论都如过眼云烟,随风飘散。

要想在混乱的思想和凌乱的文本下提高小说鉴赏水平,就需要借助阅读经典,重返古典之桥梁,因此,要提高我们的小说鉴赏水平,须重新阅读古典经典原著,所谓“重新阅读”,不是重新收集什么“故事新编”,而是要端正心态,以一个非功利的、审美的心态和一个健康的头脑去阅读古典经典作品。这些古典经典原本本来是审美的,但由于某些人出于某种目的的附会和扭曲的解释,导致了我们的盲视,现在的重读,就是要重新发掘审美的洞见。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称的上是经典?经典作品因人而议,因时代而议。今天,我想没有任何人能否认陶渊明的诗的经典地位(同时也是古典的),但在魏晋时代,陶渊明只是一个不入流的默默无闻的乡村田园诗人(还算不上一个士大夫),占据经典地位的只能是谢灵运的山水诗。什么是古典?古典首先是一个经典问题,其次才是一个历史时间问题。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称得上经典?经典不是畅销书,也不是个人的心得体会故事,即使是那些借助媒体政治权力获得的心得畅销书籍,即使再等上一千年,它仍然不够经典的资格。所谓经典作品,不是你正在读的作品,而是你正在重读的作品;是你没有读过,但又在谈论的作品;是被无数大众误读的作品;如先秦诸子、古希腊史诗戏剧和《圣经》等。我们之所以要读这些作品,不仅是因为其价值,更因为其是价值的源头。先秦诸子们在轴心时代提出的问题至今仍有价值意义,有些问题我们至今也没有悟出其中的大义。在先秦诸子中,我们尤其要注意老庄学派,在中国古典文化领域,只要道家承担了传统文化的艺术审美精神。要重返文学审美之路,我们必须读“道家”,道家的艺术审美精神是提高文学鉴赏水平的一把钥匙,我们只有借助这一把钥匙才能开启审美之门,当然,读“道家”并不意味着我们排除对其他诸子的欣赏,先秦的诸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古希腊史诗、戏剧和《圣经》是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和精神的栖息处,它们共同撑起了一片文学天堂。如果我们不读古希腊史诗、戏剧和《圣经》,我们如何理解西方文学中的宗教情愫?我们如何理解其文学中的意旨?我们如何解释文学作品中微言大义?古希腊史诗、戏剧(尤其是悲剧)不仅是一个文学问题,更是一个教育问题,它在教育中占据一个核心位置。《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更是西方文学的底板。这些古典经典作品虽说是涵盖了古今之意,又融通了中西之旨,但又有多少语文教师精读这些古典经典作品?我们的语文教育(基础文学教育)现状有这种人文、审美、宗教意识吗?这些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提高小说欣赏水平的问题,在更深层次上来看,是一个如何教育的本质问题。

 以上观点仅是笔者一人之见,阅历有限,错误难免。这种从宏观上着眼的大阅读大鉴赏,需要一定的经历和阅历,这对校园中的学生来说,或有一定难度,那么,有没有一种小阅读来提高我们校园中的文学鉴赏能力?

4、微观阅读,细读分析,宏观把握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偏低,是近年公认的事实,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一面貌了?阅读是鉴赏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如何做到真正的阅读?曰:微观阅读,细读分析,宏观把握(简称“细读法”)。借用德国哲人海德格尔的一句话:多一些思想的细心。如何能做到?

、阅读标题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我们一定要通过这双“眼睛”进入文章的心脏。如何进入?阅读不仅仅是要“读”,更要“分析”。分析什么?分析这双“眼睛”的意图它的内容,分析作者想通过它来表达什么,甚至,需要我们自己给自己提问,然后从文章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如《如果你为四郎哭泣》这篇文章,从标题来看,这是一个假设复句,它的内涵是: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你就会怎样怎样;如果你不为四郎哭泣,你就怎样怎样。具体如何回答,就需要我们对文章中四郎及其哭泣事件(原因经过)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七划线

分析完标题后,你就会有一个对阅读文章的大致了解,或者说有了一个心理准备,然后就逐句逐段细读。不要求阅读速度快,不要怕浪费时间,欲速则不达。在细读的过程中,还要动手,一、把与标题有关的句子或词语划线,二、把能概括本段中心的句子或关键词语划线,弄清各段的关系层次,三、把作者的看法、评论、议论、抒情的句子,画下来,这些句子就是活着代表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旨。四、把具有哲理、哲思的句子画下来,这些句子代表了作者的价值观和认识论,是作者对生活、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感悟,是作者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对我们的人生也有启示意义。五、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即使它与标题和段落中心无关)划线,这样可以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六、如果你对作者比较熟悉、了解,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来看文章,如不了解认识作者,也不要紧,很多时候,阅读的作者是可以忽略的,西方有一种解释学说法:作者已经死了。七、如果有注解,也要关注,它能使你对文章了解的更全面、深刻,有时,甚至能给你提供文章中心思想。这样从头到尾,完整阅读每一段,划每一个重要的句子或词语,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这就是微观阅读,细读分析。

、重新阅读

在完成前两个步骤下,再回过头来,重新阅读文章。当然,这次阅读不同于第一次阅读,你要选择性的阅读,你要重读的是你文章上划线的句子和词语(只读这些),理清它们的逻辑关系,弄清作者写作的步骤和情感的变化,从而形成对整篇文章的一个完整理解,这就是宏观把握。当然,在阅读的时候,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作者,自己给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在这三个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语境来鉴赏,即使再刁钻的迷眼法,我想也不会跳出斗笠这个圆。站在作者的角度来理解作者,是我一直推崇的鉴赏角度,它至少不会无中生有,用我们自己的主观臆想来推断作者的思想和意图,也许会误入迷途,得不偿失。

 

四、结语

在校园文学被大众招安,教育忘却文学的同时,新课改却向我们吹响了让教育(校园文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号角,这不仅是一次校园文学回归,更是一种教育期待。提高小说鉴赏水平是一种挽救校园文学和语文教学的自救措施,它不仅可以改变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也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纠正我们的文学观和教育观,使我们不再偏移本来应走的教育轨道。因此,提高小说鉴赏水平,意义重大而又迫在眉睫。

 

参考资料:

①《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魏国栋 吕达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②③《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童庆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首稿于200712

20101月四稿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